家乡的一处景物作文
家乡的一处景物作文 1
我的家在沈阳,在我家门前就有一条清亮的小河,它的名字叫新开河,它一年四季都很美丽。
春天来了,冰雪融化。小河欢快地唱着歌向前流去。岸边的柳树伸出了嫩绿的枝条,小草也从梦中醒来了,微风吹着黄色的报春使者——迎春花点着头,好像在说:“春天来了,春天来了。”小燕子也从遥远的南方飞回来了,喳喳地叫着。
夏天,天气慢慢地变热了。小河清澈见底,金灿灿的阳光照射在河面上,像童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。孩子们在河边抓鱼,把小鱼吓得四处乱窜。很多蜻蜓在荷花上飞来飞去,格外地引人注目。这不禁让我想起一首诗,“小荷才露尖尖角,早有蜻蜓立上头”。远处的亭子里有些老爷爷在下棋,有些老奶奶在唱歌,有些年轻人在欣赏风景……
秋天来了,柳树的叶子变黄了,而枫树的叶子却变红了。忽然,一阵风吹来,树上的叶子落在河面上,好像一艘艘小船在划来划去。置身这美丽的景色,像走进了画卷一样。
冬天的新开河结了厚厚的一层冰,岸边的大树也穿上了洁白的“棉衣”。人们纷纷来到冰上滑冰车、抽冰嘎,这里成了人们运动的天地。
新开河太美丽了,我爱新开河。
家乡的一处景物作文 2
我最喜欢家乡的田地,那里的田地一年四季都有美丽的景色。
春天,我和朋友在田地里播种,我们先把种子撒在爷爷挖的每一个小坑里,然后再用土填满小坑,最后,再给种子浇水。过了几天,种子在我们精心的照看下,渐渐地探出了绿色的小脑袋,一阵微风吹来,它就不停地给我打招呼。
夏天,我到田地里玩,发现嫩芽长高了许多,都有我身高的一半了,郁郁葱葱,从近望到远,我好像被浸在一片绿色的海洋里。
秋天,我们种的棉花、稻子、豆角都成熟了。我又高兴又兴奋,连忙把家里的推车推过来,跳进田野里,把棉花和豆角采下来,把玉米和稻子割下来,累地我气喘吁吁,大汗淋淋。然后再把丰收的东西用推车运回去,丰收的果实堆得满屋了都是,我心里喜滋滋的。
冬天,雪花在空中飞舞,田野上覆盖上了厚厚的积雪,又松又软,突然,我们这一群孩子跑来,在田野里堆雪人,打雪仗,玩得可高兴了。
家乡的田野不仅给人们带来了温暖,还是孩子们玩耍的天堂。
家乡的一处景物作文 3
我家院子的后面有一条小河。记得小时候,妈妈领我到河边去玩儿,我指着哗哗的流水好奇地问:“妈妈,这么多水往哪里流哇?”妈妈笑着说:“这是‘黑河’,水向西流入居延海。”从此,“黑河”这个名字就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。
我就像岸边的小树一样,伴随着黑河流水慢慢地长大。
春天到了,我看河里的冰雪融化,河边垂柳的枝条上吐出了嫩芽。慢慢地,那粉红色的桃花也探出了枝头。小燕子从南方飞来了,在清澈的水面上自由飞翔。放了学,我们就参加这百花争艳的盛会,在铺满新绿的河滩上跳舞唱歌。
夏天到了,两岸的景色更美了。河堤上绿树成阴,河滩上瓜果满园。放了学,我们有时还到黑河里游泳,游累了,就跑到瓜园里吃瓜。白皮的脆瓜,花皮的甜瓜,绿皮的西瓜,可好吃了。有时我们还在岸边的树阴下帮妈妈洗衣服,直到黄昏送走一天的酷热。
秋天到了,河里的鱼虾肥了,岸边的苹果熟了。星期天,我总爱和爷爷去看果园。高兴了,又跑到河里捉鱼摸虾。河水映照着笑脸,秋风伴奏起丰收的音乐。
冬天的黑河也不寂寞。迎着满天飞舞的雪花,我们又结伴到河里滑冰,可热闹了。
我爱家乡的黑河,一年四季都爱她。我爱源源不断的流水,我爱两岸的美丽景色,更爱她用涓涓细流滋润了岸边的田地,给人们送来丰收的欢乐。
家乡的一处景物作文 4
我的家乡有一片绿油油的大竹林,一眼望不到边。
春天,竹林长出了可爱的竹宝宝,竹宝宝特别喜欢春雨,在绵绵细雨的春天,一夜之间就可以见到满竹林的竹宝宝,绿绿的皮肤,嫩嫩的身子,缩在“妈妈”的怀里,真招人喜爱。这个时候,我便跟妹妹去竹林挖竹笋,回家叫妈妈炒了,味道鲜美极了!
夏天,竹子长得更加茂密,它们成群地站在一起,风一吹,便发出沙沙的声音,是那么温柔、细腻。这时,我们都喜欢呆在竹林里乘凉。
到了冬天,竹子长得没那么快了,但是也可以见到一些竹笋,我们把它叫作“冬笋”,冬笋的味道同样鲜美。
竹子作用可大了,可以做筷子、竹席,还能做笛子呢!竹子的生存能力很强,有时在石头缝里也能长出来,它跟“松”、“梅”一起称为“岁寒三友”就是因为它这种不屈不挠的特点,我们应该学习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。
我想:家乡的竹林一定会一年比一年长得好!
家乡的一处景物作文 5
我出生在甘肃的水果之乡——临泽,我的故乡盛产许多水果,有红枣、桃子、苹果、西瓜等,但是我最爱故乡的葡萄。
阳春三月,冰雪融化,万物复苏,春姑娘来到大地,葡萄藤上长着无数嫩绿的叶芽,好象一排排刚出生的婴儿,在吮吸春天的甘露。
初夏,手掌形的叶子布满了整个葡萄架,绿荫荫的,好像打起绿色的小帐篷。不久,葡萄藤上开着一串串淡黄色的小花,花的芳香引来一群群翩翩起舞的小蜜蜂,好像在为葡萄将要获的丰收而欢庆呢!
盛夏,葡萄藤上的小花谢了,结出了米粒大小的青豆豆,那就是葡萄,葡萄渐渐长大,葡萄的品种很多,有短圆锥形或圆柱形的,到了秋天,一大串一大串葡萄挂在绿叶底下,有红的,有紫的,还有绿的,而且大小不一,就像一颗颗珍珠,五光十色,美丽极了。
我们家乡葡萄的共同特点是皮薄、肉厚、糖份多,内含多种维生素。咬一口,似一股清泉沁入心田。此时此刻,人们都要吃个够。而农民伯伯则把葡萄包装成箱,让它远销许多大城市。
葡萄是水果中的珍品,它不仅富含维生素C,还能生津解渴,用途广泛,既可鲜食又可加工成各种各样的糕点,还能酿成美味香甜的葡萄酒,葡萄汁、葡萄干等供大家品尝。
葡萄不但外表逗人喜爱,而且多吃葡萄、喝葡萄汁和适量饮用葡萄酒对人体健康很有好处,吃起来味道也很好。没有成熟的葡萄又酸又甜,成熟的葡萄甜甜的,软软的。
在夏天我喜欢吃葡萄,因为它带给我的`是清爽无比的口感。
你们不知道吧?葡萄的叶子还能养蚕呢!
我喜欢吃葡萄,我更爱我的家乡!
家乡的一处景物作文 6
在意味深长的夏天了,虽然炎热无比,但是漫长的假日依旧驱使着我迈入家乡的大门。
夏天的第一预告,便是那炎炎的烈日,今年的夏天更是如此。我喜欢吃家乡的馄饨,又香又好吃,薄薄的一层皮,再加上一点儿萧萧的新鲜猪肉,就能让我回味无穷。但这还不算什么,家乡的那片竹林才是我的最爱。夏天一来,我便会兴奋不已,因为那时,我便可以与大人们一起上竹林去挖笋了。对于笋,我可是有一翻见解:春天有那细细长长的春笋,粗粗壮壮的、披着一件又大又厚的的毛茸茸的大衣的毛笋;夏天有那又曲又长的鞭笋;冬天有那既粗壮又矮小的的团笋。
随着大人们的一声呼喊,我便拿起那个小小的锄头,跟着大人们一起上竹林挖笋去了。穿过一条马路,一所学校,一座溪水流淌的小溪,再穿过一条新改造的柏油马路,我们便到了那片竹林。
竹林的面积很大,大约有几万亩地,我们家占了五亩地左右。
上山后,一根根高大而又结实的竹子呈现在我的眼前。还没等我开口问,大人们便依依跟我说:“只有凸起,有裂缝的地方才有笋。”我听了,顿时就来了劲儿,赶紧找了起来,没过多久,我就找到了一个有裂缝,并且又凸起的地方。由于我兴奋过了头,差点儿没让我掉到山下面去。我用我的小锄头轻轻扒开土,果然,有一个细细长长的鞭笋横躺在泥土里。我一只手扶住一旁的一根又粗又高的竹子,一只手拿着我的小锄头挖那根鞭笋。可是不管我使了多大的劲儿,它就是无济于事。正当我觉得我一无是处的时候,是妈妈帮了我一把,终于,我把它挖了出来。最后,我们满载而归!
家乡的竹林,它永远让我回味,永远让我留恋。
家乡的一处景物作文 7
刚下火车就大吃一惊。导游介绍西安的第一句话竟是:“没有到过西安就不算到过中国!”不*哑然,我竟做了十八年的不是中国人的中国人。再看周围,稍感安慰,同一团中有数位五十多岁的团友,他们竟做了半个多世纪的“假”中国人。话虽有些不妥,但西安之于中国的重要性尽在其中。
西安人很喜欢叫这座城市为“古都”,抑或直接呼其古名——长安。更有甚者要求国家更改城市名称,叫“长安”或“西京”。我想,这就是西安特有的文化内涵,是五千年中华文化的沉淀。尽管有高楼大厦、有高速公路、有商业中心,但西安保留着全国最完整的古城墙,为了保护地下文物,他们甚至放弃建设地铁。这种对文化传承的坚持在过于重视经济建设的今天尤为宝贵。
西安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古老,继而,我发现了她的坚持。
第一站是西岳华山,初中时就读过“山河表里潼关路”的诗句,华山之险,历来称颂。在周围黄土高原的大背景下,华山的岩石变得十分突出。黄土的中心竟是一座石垒的高山,怎能不令人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。
凭借索道,我们轻而易举地征服了北峰。但相比于其余的东、南、西、中四峰,北峰不过是半山腰上的一个平台。也许是古人知道华山难爬,所以称此为北峰,聊感安慰而已。抬头望去,海拔2187米的南峰高高在上,刚刚还埋怨这来回110元的索道费太贵,现在才发觉值得,否则爬死也到不了山顶。
没有爬到顶端,我便打起了退堂鼓。第一站就遇到了本次旅游的第一大遗憾——没有征服华山。但是,看过了“自古华山一条路”的险峻,相信不虚此行。
如果要评一个“最名不符实奖”,我想西安将有两样东西入选。一是羊肉泡馍。来西安前总认为它是陕西乃至整个西北地区的象征,一见之后,不过是将羊肉汤浇在碎面饼之上,遂大失所望。另一个便是钟楼。初到西安,问当地人何处最好玩时,十有八九都推荐了钟楼、鼓楼。它的地位就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大世界之于上海。记得当时有人到上海来玩,总会被问“大世界去白相过吗?”去过,那很好。没去过,哎呀,你怎么大世界也不去?可惜啊。于是,我对钟楼、鼓楼也充满期待。
钟楼位于西安市的正中心,周围车水马龙,因此钟楼就好象车流中的一座孤岛,需要由地道才能抵达。沿着地道走了一大圈,方找到钟楼的入口。拾级而上,才发现那不过是一个二十多米高的平台。所谓“一览”西安市区根本不可能,更不用说“鸟瞰”了。匆匆游览一圈便走了下来,心中还暗自庆幸——还好没有买钟楼、鼓楼的套票。第二天,从买套票的团友之抱怨声中,我更觉庆幸,似乎还有些幸灾乐祸了。
到中国就一定要来西安。
来西安又怎能不去看兵马俑?
今年年初,上海博物馆展出了数座由陕西空运来的兵马俑。那时也没觉得如何,不过是几个泥人罢了。然而,当真正站在兵马俑博物馆的一号坑前时,成百上千的“泥人”所构筑起的气势丝毫不逊于千军万马。我想,很少有人能不心潮澎湃。周围有不少外国游客,大多数人对中华文化少有涉猎,但他们同样在那里啧啧称奇。他们所感到的,不是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,不是秦朝工匠的精湛技艺,而是那股不可抗拒的气势。人们说音乐是无国界的,它的旋律能感动世上几乎所有的人,兵马俑有何尝不是如此?
在兵马俑博物馆内参观了一圈,已觉双脚无力,心想秦始皇也够猛的,光陪葬的军队就怎么多。然而,当看到几十平方米的秦陵复原模型角上一小块标着“兵马俑遗迹”的模型时,我真有些惊呆了。我已经找不出词语来形容秦始皇以及这座偌大的陵墓,剩下的只有可惜与愤怒——为这座陵园的荡然无存而可惜,为项羽当年的暴行而愤怒。
如今仅存的只有秦始皇的墓地,一座兀然孤立的土丘。据说由于科学技术不发达而没有进行发掘。因此我们只看到了根据《史记》记载复原的墓内情形。豪华、奢侈等词已不能描绘其中的装饰,我也只能再次发出一阵阵惊叹。看过模型,却已再无气力爬上那座土丘(昨日华山之行已消耗了太多的体力)。于是有了此次西安之行的第二大遗憾——没有将秦始皇踩在脚下。
旅游途中,听到了一副有趣的对联。上联:翻身要靠共产党。下联:发财不忘秦始皇。横批:感谢老杨。“老杨”即是1974年发现兵马俑的四位姓杨的当地农民。巨大的陵园因项羽而付之一炬,堆砌如山的珍宝只有一小部分仍伴秦始皇长眠地下,另一大部分却似乎鬼使神差地到了当地人民手中。因为旅游业,秦陵、兵马俑所在的临潼区已成为西安最繁荣的地区之一。这,是可笑,抑或是可悲?
曾有一种说法:看近几年的中国要去广东,看近几十年的中国要去上海,看近几百年的中国要去北京,看上下五千年的中国则要去西安。似乎一个“古”字足以成为西安的定语。
但是,我为西安鸣冤,因为西安有华清池。且不说当年姓蒋的“督战”时住的五间厅,单是骊山山腰上的一座小亭就足以见证中国的五十多年历史。自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发生后,它的名字历经“总统蒙难亭”、“捉蒋亭”、“兵谏亭”的变化,每一个名字都是一段历史。如最后的“兵谏亭”是近几年为缓和海峡两岸矛盾所改的。历史总是由小处折射,由此可见一斑。
家乡的一处景物作文 8
我的家乡在甘肃康乐县。我喜欢家乡的文化广场。
每到傍晚文化广场上就灯光闪烁,气氛非凡。吃过晚饭我拿着滑板和爸爸、妈妈去广场玩。广场上跳舞的跳舞,唱歌的唱歌,锻炼身体的锻炼身体,真是人如海,歌如潮,还有好多小朋友们在玩旱冰鞋和滑板,我立即就加入到了他们的行列,爸爸妈妈也去看广场上的电视了。我们玩得正起劲,不想已到了回家的时间了,我只好恋恋不舍的回家了。
下次我要及时写完作业后,请求爸爸妈妈再去广场玩!
家乡的一处景物作文 9
从我家走,向青屏山公园那个方向走,会路过一家饭店,名叫山上人家,那个饭店的院子里有很多又香又漂亮的花。
我一走到那院子里,就想停住,因为那香气芬芳迷人,那院子里有桃花、梨花、杏花,还有小熊猫爱吃的竹子呢!里面还有小鱼,有金色的,红色的,还有一条黑色的大鱼呢!
先说说桃花,桃花有粉红的、浅粉红的、深粉红的浅紫的,他们在青翠欲滴的绿叶映衬下,更显得的鲜艳娇美。
再说说梨花,把这梨花一簇簇,一层层像云锦似的漫天铺去,在暖和的春光下如雪如玉,洁白万顷,流光溢彩,璀璨晶莹。
还有杏花呢,杏花也不差,杏花一簇簇,一从从,这繁花,从树枝开到树梢,不留一点空隙,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。
竹子我就不多说了,只是有着挺拔的身材,穿着青色的衣裳,其余的我就不多说了。
那里真的很美,等你有空就去那里看看吧。
家乡的一处景物作文 10
我家乡的校园是霞葛镇的绍兴小学。学校坐北朝南,校门前面是一条宽敞的水泥路,后面是一条蜿蜒而宽阔的小溪,左面是一片阔叶桉小森林,右面是许许多多的村民住房。
走进校园大门,你就可以看见鲜艳的五星红旗在旗台的正中,迎风飘扬。旗台左右各有一座教学楼,教学楼下面都有花草树木,有百合花、杜鹃花、夹竹桃……。也有非常多的树木,鱼尾葵、芒果树、荔枝树……。,花草树木高矮相间,红花绿叶争奇斗艳,搭配非常合理。
这里的老师教学都非常认真,没有上课的老师都在办公厅里面备课或者改作业。办公厅里面挂着琳琅满目的各种奖状。下课时,同学们争先恐后来到操场,有的打篮球,有的踢足球,有的打排球,还有的在水泥球桌打乒乓球。操场靠左边有许多大树,同学们的自行车都停靠在树下,操场的中间有个人工挖的小池塘,周围用一根根的铁栅栏围着,小池塘岸边里面有种着向日葵和美人蕉,池塘里养了许多金鱼,它们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,下课后,同学们都喜欢围着小池塘观看金鱼。
我家乡的学校的确非常美丽,那琅琅的读书声在早晨此起彼伏,这里是师生们向科学进军的场所,是播种文明的摇篮。我爱家乡的校园。